大洋新聞 時間: 2013-11-25來源: 信息時報黃金搶購潮里的中國大媽。 2013年6月,澳門銀河賭場,一名女子站在一輛金色寶馬車前。 今年8月1日,中汽車借款國長春市寬城區,城管隊員在幫助韓慶芝老人收拾攤位。 今年11月9日,中國銀川市舉辦的一場相親會上,一位男青年在記錄對象的信息。 2012年6月15日,中國第一位女宇航員劉洋準備出征。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髮網民關註和熱議。有人將之莊臣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T室內設計uhao 對應漢語:土豪
  外媒釋義
  “‘土’意味著土氣或粗野,‘豪’意味著顯赫、華麗。‘土豪’擁有暴發戶的藝術鑒賞力、新貴的社交餐飲設備禮儀以及新富的花錢習慣。”今年10月15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題為《來見見中國的貝弗利山人》(作者雷切爾·盧,汪析譯)的文章。文章列數“土豪”這一階層在中國如何興起而又被厭惡。
  在新浪微博上,他們被提及超過5600萬次。人人想做他們的朋友,但沒人喜歡他們。他們對奢華太平洋房屋的熱衷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支柱,他們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視、嘲笑和抨擊。
  但是,在當今中國社會,瞭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圖,有“土豪”朋友合理划算。跨國公司很清楚這一點。9月20日,蘋果推出一款金色版智能手機。最初有人不相信蘋果居然變得如此俗氣,但這款手機在中國相當搶手,並衍生“土豪金”的稱呼——甚至上了國有媒體頭條。
  事實證明,單有財富是空洞的,但它對於任何機會或影響力而言都不可或缺。難怪中國人厭惡“土豪”,但在日益艱難的社會階梯上,跟“土豪”拉關係(最好是嫁入“土豪”家)仍是一種令人羡慕的捷徑。
  Dama對應漢語:大媽
  外媒釋義
  “帶動金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國內對黃金的購買需求。這其中,中國大媽的購買力不容小覷。”根據中國黃金協會8月12日發佈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黃金消費量達到385.5噸,創下新高。
  同一天,《華爾街日報》發表報道稱,國際金價今年4至6月下跌期間,許多中國消費者紛紛搶購黃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於引發外界對“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關註。在其網站的視頻報道中,《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創造了“dama”這個用漢語拼音得來的單詞。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大媽絕對是黃金搶購潮中的主角,她們很久沒有見到金價如此低,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 ”
  《牛津英語詞典》有意收錄Tuhao、Dama
  據媒體報道,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Tuhao”“Dama”和“Hukou(戶口)”等詞語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註範圍內。“如果‘Tuhao’這個詞語的影響力持續的話,會考慮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加入詞典之中。”
  “土豪”和“大媽”都是今年中國網絡上當之無愧的熱詞。“土豪”這個詞早就存在於漢語體系中,原本指橫行鄉裡的地主,但如今這個詞主要指用於描述富有(豪)但沒有文化(土)之人。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為“Tuhao”一詞做了一檔節目,介紹了它的詞源、詞義以及風靡一時的原因。而年初,“大媽”的漢語拼音“Dama”也登上了《華爾街日報》,被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一支生力軍”。
  是漢語影響力體現還是西方式嘲諷?
  有網民說,“土豪”有望入牛津詞典,貌似展現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但卻不能令人引以為豪,它所延伸的負面涵義不能不令國人汗顏和警醒。這樣的詞語受到西方熱捧,恐怕還帶有一些揶揄甚至嘲諷的成分。
  對“土豪”這個似曾相識的詞語,國人的心態比較複雜,審視、欲拒還迎、羡慕嫉妒恨……其背後的本質,本不是對財富的爭議,恰恰摻雜了對貧富分化的無奈,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大眾在大面積互貼“土豪”標簽的同時,瀰漫的是戲謔、調侃、失落、無助,作為一個舊瓶裝新酒的詞語,“土豪”生動而全面地反映了大眾矛盾而糾葛的心態。
  “大媽”這個詞,伴隨著黃金價格的起起伏伏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媽”身上附著了許多農業文明尤其是小農經濟的因子,而大媽們在現代市場中的矯健身姿詮釋了一種別樣的風景。但在西方的解讀中,“dama”更多被賦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貪婪、世俗盲目的負面信息。或許,現在的西方無法忽視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面對“dama”時心態自然複雜了許多。
  專家認為,中文詞彙收錄進主流英文詞典反映出這個詞彙在當今語境中的影響力,但它能否在今後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大作用卻是另一回事。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也說,伴隨著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中文流行詞有望被收錄在詞典之中,但是這些詞語能否在英語中像它們在中文中一樣發揮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下轉B03版)
  (上接B02版)
  這些中文熱詞在全球走紅
  像“dama”這類從另一種語言中“借”來的詞,通常被稱為“藉詞”, 在語言學上不是一個新現象。
  近代以來,中文詞彙借來了不少英語單詞,如“拷貝”、“酷”、“可樂”等。這些外來詞生動形象,既保留了英語詞原有的發音,又有中文表意的特點,詞語的內在含義一目瞭然。
  同時,取自漢語拼音的英語單詞近年也頻頻在海外媒體的報道中露面。10多年前,外國人就對“guanxi”(關係)一詞津津樂道。不同於英語中的“relationship”,“guanxi”特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獨有的複雜關係網。後來,此詞甚至被收錄進了英美國家的商學院教材《Rules and Networks》中。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英國《經濟學人》把中國未婚男士譯成“guanggun”(光棍),《紐約客》把中國激進年輕人譯為“fenqing”(憤青),央視的英語網站將在海外的中國消費者譯成“chinsumer”……
  chengguan 對應漢語:城管
  新詞起源
  中國特色的“chengguan”在國際上揚名緣於2009年4月21日,有中國網友在論壇上曝光所謂《城管執法操作實務》。這一“城管秘籍”在引發中國媒體關註的同時,也成為國外媒體熱報的國際新聞之一。
  例如,英國《泰晤士報》23日以“中國手冊傳授如何打人不見傷”為題報道稱,這本“官方出版物”的若干細節被一名公職人員在網絡上曝光。《泰晤士報》認為“chengguan”是“中國地方執法者”,“他們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常常會卷入一些公眾衝突事。”。印度媒體解釋稱,“‘chengguan’主要的任務就是驅趕街頭無照商販,以及檢查各類許可證”。而英國《衛報》認為,“chengguan”是指“一些處理輕微犯罪和無序狀態的政府雇員”。
  就連美國前拳王泰森,不久前也遭遇“chengguan”“威脅”。今年8月,他在新浪微博上開通個人賬戶後發問:“Who is the best fighter in china? ”(中國最好的拳擊手是誰?)。在“甄子丹”“鄒市明”等標準答案中,有網友給出神回覆:“chengguan”。泰森對此似乎饒有興趣,在40分鐘後追問:“Who is Chengguan?A tough man? I've never heard it。”(城管是誰?是一條硬漢嗎?我從未聽說過他啊。)該微博及相關互動引髮網友熱議,有網友希望城管能和泰森“一決高下”。
  gelivable 對應漢語:給力
  新詞起源
  “Geili”,這是紐約時報網站觀點專欄2010年11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如果你有限的英語詞彙里對它感到陌生,不如試一下用漢語拼音來念。怎麼樣,《紐約時報》夠“給力”吧!
  文章這樣解釋“給力”:“中國的網絡詞彙,含義是‘酷’、‘很棒”或者‘有勁’,字面意思是‘給予力量’”;
  “‘給力’是兩個漢字‘給’(Gei)和‘力’(li) 組成的,字面含義是“給予力量”,但是它現在廣泛用作形容詞,形容什麼東西很‘酷’。”
  “給力”之所以進入《紐約時報》的視線,傳播媒介是《上海日報》的一篇報道:“一個漢語新詞“給力”登上了黨報《人民日報》,代表著這個詞已經被官方認可。”這裡指的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登出了這樣的文章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紐約時報》說,檢測一個漢語流行語新潮程度的方法之一是看有沒有使用者把它翻譯成外語。“根據它的發音,‘給力’已經被音譯成英語的‘gelivable’ 和 ‘ungelivable’(不給力)”,以及法語的‘très guélile’。
  guanggun 對應漢語:光棍
  新詞起源
  2010年3月11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關註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用上了“guanggun”這個直譯自拼音“光棍”的單詞。
  這篇文章引用中國社科院2010年1月發表報告稱,由於男女比例失衡,未來10年內將有20%的年輕男子找不到老婆。這一數據是基於目前19歲以下人群的男女比例差作出的。“中國多地男女比例是124對100”,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擔憂這趨勢若持續下去,對19歲或以下的中國男生族群影響更大:到了2020年,這年齡群的男生將比女生多出3000萬到4000萬人。這數目驚人、中文稱為‘guanggun’(光棍)的男青年,結婚及享有穩定家庭生活的機會非常渺茫。”
  taikonaut 對應漢語:中國宇航員
  新詞起源
  特指中國宇航員——“taiko”源自“太空”,後綴“-naut”指“駕駛員、操作員”。按國際慣例,擁有載人技術的國家都能享受一個專有名詞。目前除“taikonaut”之外,只有特供美國的“astronaut”和特供俄羅斯的“cosmonaut”。
  這個象徵中國航天探索新成就的新單詞,其誕生卻比2003年10月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太空更早。維基百科介紹,馬來西亞華人趙里昱於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這個英文詞,首先在newsgroup里使用。幾乎同時,陳藍(Chen Lan)在其個人網頁“Go Taikonauts!”中也使用了這個詞。從此,這個詞就被西方媒體普遍用來稱呼中國的航天員。
  除了從漢語借來的新詞彙,取自中文語法結構的“中式英語(Chinglish)”,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流行語。全球語言監測機給予了中式英語高度評價,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可喜的混合體”。
  人山人海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
  (下轉B04版)
  (上接B03版)
  牛津收錄漢語外來詞破千? 只是國際玩笑
  2010年年底,一則據說是來自外媒的消息,引發國中諸多文化人的感慨。據說,到2010年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漢語外來語突破1000條,包括“不折騰(buzheteng)、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三俗(three vulgarities)”等在內的流行語均赫然在列。
  該消息還寫道:“這幾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外國人逐漸開始關註中國發生的時事和文化現象。牛津詞典的編委會順應了這一趨勢,並對一些中國媒體或網絡流行詞加以收錄。”
  沒想到,旋即就有專家指出,所謂的外媒消息,其實來自國內媒體發表的廈門大學副教授文章,根本是烏龍一場。而該副教授也承認,是翻譯出了誤差。更讓人掃興的是,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披露,從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只收入了一個漢語詞條: “枸杞”。
  事實上,牛津新詞編輯專家在考核一詞究竟能否收錄進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併在全世界發行,是非常嚴謹、慎重的。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表示,這與該詞的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一定關係,並且要考證該詞是否在英語中廣泛使用並流通。
  “新詞既要符合當下的潮流特質,又要有一定的語言使用壽命。”羅斯強調說,“在英國,要讓一個詞進入詞典,必須12位最專業的語言學者組成評審團對該詞進行反覆評判。”
  中文熱詞走紅 不等於“漢語強大了”
  這些年來,類似“漢語強大了”之類的樂觀假新聞並不鮮見。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稱,牛津英語在線詞典將上海常用詞“嗲”收入,據說,“dia”因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錄。事後證明,這不過是一名大學生的惡搞而已。
  牛津大學出版社新詞高級編輯費奧娜介紹,迄今為止,牛津英語詞典共收錄了245條漢語外來詞。其中包括風水(feng shui)、筷子(chop-stick)、幹部(ganbu)等詞,中國的貨幣單位“角”(jiao)也有收錄。
  資料顯示,1600年前,僅有typhoon(颱風),li(里),litchi(荔枝)等6個中國製造的詞彙被收入牛津;17世紀增加了31個,18世紀又有44個詞殺入英語家族,19世紀達到112個詞,而上世紀截至1992年,新詞又增加了152個。
  我們被收進英語的漢語詞大都是些外國人自己沒有的古董、動植物、土特產,其中最先進入英語的是China,時間是1555年;最近一個進入英語的詞是枸杞,時間是2002年。
  當下的中國,在地球村中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存在,不由人不重視甚至於“另眼相看”,中文熱詞進入英語,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不過,由於西方中心論依然根深蒂固,西方人往往用“他者”的眼光,使一些來自中文的熱詞增添了一些揶揄甚至偏狹的成分,有時甚至就是一種有意的誤讀與重構。因而,面對這種“熱”,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中國熱、漢語熱。
  牛津詞典收錄的經典漢語外來詞
  易經 I-ching
  關係 guanxi
  衙門 yamen
  孔子 Confushion
  點心dim sum
  近年來牛津年度“熱詞”一覽
  《牛津英語詞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權威的英語辭典。該辭典從1857年開始編撰,搜集並收入1000多年以來的英語詞彙,在1888年初出版第一分冊。此後《牛津英語辭典》與時俱進,內容不斷充實,到現在每三個月就會更新一次。2004年,牛津出版社正式推出年度“熱詞”。出版社追蹤當年英語詞彙的變化,經過編輯投票,挑選最能反映當時社會流行和公眾情緒的詞,作為年度“熱詞”。
  2013
  selfie“自拍”
  在網絡博客中用於表述上載拍攝自己的照片。
  2012
  omnishambles“一團糟”
  用於描述由於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一連串失誤導致的混亂局面。
  2011
  queezedmiddle“被擠壓或夾扁的中央或中間部分”
  形容生活艱辛的中產階層。
  2010
  big society“大社會”
  這一概念由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在競選宣言中首次提出。他主張給予民眾和地方政府更多權力。這個詞與環保相關,指用戶購買碳補償以抵消個人破壞環境的碳排放總量。
  2009
  unfriend “刪除好友”。
  這是“臉譜”等社交網站中常用的詞語,意思是“把某人從好友列表裡刪除”。
  2008
  hypermiling “超級惜油”
  意為有車族對汽車進行改良或改進駕車技巧,以使汽車在消耗一加侖汽油時行駛的里程數達到最大,汽油價格的飆升以及金融危機引發的政界對能源問題的討論,使得“超級惜油”在那一年廣受關註。
  2007
  locavore “只吃當地產食物的土食族”
  這個詞很生僻,但因為提倡綠色生活方式而走紅。
  2006
  carbonneutral “碳中和”
  這個詞與環保相關,指用戶購買碳補償以抵消個人破壞環境的碳排放總量。
  
  (原標題:網絡漢語“入侵”純正英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66prhrx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